“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更要在湖州看见最美拥军。”作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的创建地、重要根据地和驻军大县、安置大县,长兴持续弘扬拥军优属红色传统,将拥军工作做进了军人军属的心坎里。
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召开,长兴县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成功实现“三连冠”。近年来,长兴持续深化双拥模范创建工作,有效构建“党政军主导、社会协同、军民参与”的新型双拥格局,以“实事拥军、贴心服务”为落脚点,做好高质量拥军服务的创新亮点建设。
■ 张卉卉
激活资源
扩大社会化拥军“朋友圈”
去年5月,位于长兴县的某康养中心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的20名优抚对象。“服务很周到,我们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计辉是全椒县的一名退役军人,也是这次异地疗休养的受益者之一。
康养中心的大厅里,医护人员全程陪同、全程服务,为每一位优抚对象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体检、康复理疗等服务,还精心安排专家一对一解读体检报告。安徽全椒的优抚对象在浙江长兴体验了异地疗休养,并享受了与当地退役军人同等的优待政策。在长兴的几天时间里,他们参观了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品尝了特色美食,体验了丰富的文化活动,还享受了优质的医疗服务等优待项目。
展开剩余80%这些温馨的场景,正是长兴县探索推动长三角区域退役军人工作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
去年4月,由长兴牵头,召集浙、苏、皖三省11县(市、区)召开区域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围绕“加强区域交流、研究思路举措、深化务实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签订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协议,面向3省11地优抚对象推出涵盖旅游、医疗、交通等方面的优待共享事项200多条,为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打造了一个跨越地域的优待共享圈。“八大行业领域”拥军优属专项行动也是长兴社会化拥军的一大举措。在政府主导下,科技、教育、文化、人才、法律、金融、医疗和保障多部门联合出台拥军政策10余项,协助解决战备、库房等用地143亩,多家单位与部队签订共建协议。
长兴历来重视畅通拥军工作渠道资源,发挥各级主体拥军潜能,为构建社会化拥军工作新格局积极探索新的路径样式。
5支特色拥军志愿服务队和16支基层拥军志愿服务队,涵盖各乡镇街道共计600余人。民营企业永达实业自1981年创业以来,43载倾情拥军优属,被授予“省拥军模范企业”。浙能长兴发电、天能、超威等企业也相继参与其中,把拥军传统融入企业文化;长兴县社会化拥军协会与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实现联建联办,先后打造“军社地共富果园”“军地共富工坊”“农民哥共富农场”“长兴乐明农业基地”等共富阵地10余处……一支不断壮大的社会化拥军“朋友圈”生机勃勃。
多元服务
“聚焦三后”解除后顾之忧
2台缝纫机、3个理发台、3支志愿服务队……在雉城街道回龙山社区,军嫂们被居民亲切地称作“云邻嫂”。
在辖区服装加工厂老板、理发店经营者的指导培训下,军嫂们掌握了缝纫、理发、家政三大便民技能。采取固定开放日和有需求上门相结合的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社区居民可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享受军嫂们提供的理发和缝补衣服等服务,现役、退役军人还可以享受8.1折的优惠。
回龙山社区是长兴军人军属居住最集中的社区。“我们按照‘特色拥军、精准拥军、常态拥军’的理念,先后投入60多万元,在该社区蓝天嘉苑小区搭建占地380多平方米的军民共建活动场所‘军属坊’,以微网格、微项目、微服务、微阵地、微公益‘五微’为载体,架起军地‘连心桥’,助力建设和谐军人家庭。”长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安置大县,历年来长兴安置军官、军士数量均为湖州市三县两区之最。面对逐年增加的安置任务,长兴突破压力,持续保持转业军官和符合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100%安置。其中制度创新就是长兴转业军人安置工作成功开展的密码之一。
安置政策、考试考核成绩、安置岗位、安置结果“4个公开”;成立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两个临时党支部、为转业军人量身制定下基层适岗锻炼一个月、适岗锻炼结束后进行考评小结“3个机制”;安置过程、选岗工作派驻纪检组和新闻媒体进行“2个全程监督”;选岗过程公证处“全面公证”……从政策层面和执行层面抓好落实,长兴创新的“4321”阳光安置模式使得安置工作进一步公正透明。
2024年作为全省第二批试点单位,长兴在湖州市率先试点转业军官和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网上选岗,有力推进了“数智安置”工作高效落实,让安置流程从线下走到线上,更加高效快捷;多途径多政策帮助亲属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严格落实随调家属安置政策,推出社区工作者岗位定向招录随军家属机制,近两年为2105名义务兵父母和烈属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县教育局专门开设军人服务窗口,建立军人子女入学“一件直达”办理机制,并在窗口提供入学办理全流程服务与指导,近5年共计安排176名幼儿和239名中小学生就近就读……聚焦现役军人“后路、后院、后代”难题,长兴全面出击,精准服务。
弘扬精神
让双拥文化融入每个角落
去年“八一”前夕,家住雉城街道城北小区的周松兰老人及子女、外甥一家和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农贸市场采购了一货车慰问物资,和北门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前往县武警中队慰问。
一家四代接力拥军70载。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周松兰的丈夫蒋松琪就热心帮助驻训部队解决问题和开展家庭拥军活动。2000年丈夫去世后,周松兰及子女握起“拥军接力棒”,至今已有23个年头。
无独有偶。每年清明,60多岁的胡学健便带着砍竹刀、锄头和簸箕,上山扫墓。“这是父亲摔倒前交代我的任务。”胡学健说,1944年的冬天,一名新四军女战士因抢救无效在他家去世。胡阿新和胡学健父子为了一句承诺,坚持为新四军无名女战士扫墓已有80多年。
拥军文化是长兴的一张金名片。除了拥军人物外,各种双拥地标建筑也在长兴实现了全覆盖,浓厚的拥军氛围向全县各角落延伸。
长兴斥资1500多万元建设“一路一街一坊一园一站二馆”双拥新地标,全省首个县级双拥展览馆和崇军馆中,崇军馆展览面积320平方米,分“序厅”“老兵文化驿站”“入党宣誓厅”三大区块和“江南小延安”“荣誉墙”等12个专题,展出历史图片130多张。
“军民一家亲”的观念也深深嵌入了长兴各大学校的育人过程,县级层面将国防教育纳入中小学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每年评选一定数量的人防(国防)示范学校。全县49所中小学均建有“军人荣誉墙”;小浦镇中心小学每年组织学生去当地部队参观;李家巷镇中心小学和部队合作,共同组织了“小小新四军”活动;县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等城区学校则与人武部合作,创办了人防(国防)大课堂,并将国防课列为必修内容……
向新提质,阔步前行。坚持将双拥工作作为党委工程、“一把手”工程奋力推进,对标军地融合发展的新要求,长兴将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开创新时代双拥工作新格局。
图片由长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发布于:北京市广盛网-258家场外配资名单-最大最正规股票配资-配资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