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前面“跑”,而且跑的很兴奋,从技术摸高,跑向“技术摸高+工程创新”。头部玩家继续“技术摸高”,始终没有放弃对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探索,DeepSeek惊艳“工程创新”,通过降低后训练和蒸馏门槛,加速“AI平权”。
与此同时。
ICT服务也在旁边“追”。现在的服务工程师,过的真是很充实。他们满脑子都是AI落地。满心都在研究数据治理、多元算力的适配,全场景的算法调优,甚至还开始琢磨智算中心的“风、火、水、电”。
华为在做“两件事”服务工程师当然也可以,“追”的不那么辛苦。华为中国政企用户峰会2025期间,华为表示,面向数智化转型加速的大潮,华为要做“两件事”:一是“AI for Services”;二是 “Services for AI”。
AI for Services
“AI for Services”是驱动服务内核的升级。华为将以AI为引擎,重构服务能力和方案,实现从需求识别到自主执行的端到端闭环,创造全新服务形态。敲黑板,重点是“全新服务形态”。
展开剩余80%由此不妨大胆想象,或许只是在三五年之后。数据中心里就只有一位“碳基专家”,带着几个“硅基助手”(智能体)在工作,云端的服务大模型,则随时提供专业意见,还负责写总结报告。而这就是“AI for Services”带动的“全新服务形态”。
Services for AI
另一方面。
华为将通过“Services for AI”,赋能用户的业务创新。虽说在过去两年,大模型的综合部署成本,已经下降50%~80%,虽说出现了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但“AI平权”只是在加速,并非没有门槛。
如前所述,大模型落地依然要面临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治理等一系列问题,依然要面对多元算力适配,全场景算法调优、大小模型统一管控等一系列挑战。这也就是华为关注的“Services for AI”。
而且“Services for AI”中,一部分是技术的问题,另一部分只能靠策略去推动。例如,华为全新定义专属服务架构师(NASA)角色,他们就将站在业务的视角,帮助客户制定基础设施的平滑演进方案,应用系统的迁移方案,进行问题的精准和快速定界。
继续敲黑板。
降低AI落地门槛的同时,华为还特别强调“Services for AI”赋能“业务创新”,将AI技术融入业务流程,将AI融入应用场景。这也就引出华为服务策略的核心——“两条路线”,联合伙伴构建服务解决方案,联合伙伴构建服务交付能力。
第一条路联合伙伴构建服务解决方案
第一条路,华为将联合伙伴,以行业为主线,聚焦金融、政务、电力、互联网、交通等30+关键行业价值场景,全面升级ICT服务与软件,助力客户应对“ICT技术架构重构、ICT运维体系转型、ICT人员技能转换”三大转型挑战。
具体而言,有“四个合作点”。
首先,在“创新数字业务”领域,服务可直接反映在客户经营数据的变化。以移动金融为例,华为已联合伙伴,通过引入大数据风控建模服务,将贷款授信率从15%提升至40%,而且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显著减少坏账。
其次,是应对“ICT运维体系转型”的挑战。华为希望联合伙伴,完成运维数智化方案的“三个转变”:一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问题发生后的快速处理,不如问题不发生;二是,从网络到业务的转变,实现从网络到业务全栈可视,快速问题定界;三是,从单点到全局的转变,构建场景化端到端的运维能力。
第三,升级ICT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华为希望联合伙伴,通过不同的场景化方案,匹配不同行业的差异化需求。以智算中心建设为例。此前数据中心的“风、火、水、电”,与“算、存、网、安”的关联并不大,唯一的关联可能就是PUE。但现在智算中心建设不仅要快,而且要稳。这就要求“算、存、网、安”与“风、火、水、电”之间,进行协同的规划、设计、集成、部署、调优。
第四,华为希望联合伙伴,升级人才培养方案,助力客户培养,与时代同频的新型数智人才。以油气行业某大型集团客户为例,华为联合伙伴和客户,已共同构建起完整的人才培训体系。面向管理者,提供数字化领导力培训;面向业务与技术人才,提供大数据、数通、IT等5大技术领域培训。从2018年合作至今,已累计培养人才2000人次,他们成为客户各关键岗位的“复合型”新人才。
第二条路联合伙伴构建服务交付能力
可以明显感觉,华为对数智化时代的服务,已有了不同的理解——服务要有行业属性,服务要有业务视角,而且服务离不开合作伙伴。这就引出了华为服务策略的第二条路,联合伙伴构建服务交付能力。
信息化时代,服务一直是合作伙伴的骄傲。但在数智化时代,合作伙伴要保留这份骄傲,就要重构服务能力。但在此过程中,合作伙伴缺工具、缺交流、缺完善的体系,更缺平台化的支撑。
而这正是华为所擅长的。
过去30年,华为围绕ICT基础设施,已构建起系统化的交付与服务体系,积累了宝贵的领域知识和专家经验。现在华为已经将这些知识和经验,转化为产品和工具,开放给合作伙伴,将经验沉淀于平台,以支撑“伙伴+华为”体系下,服务体验的一致性。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O3平台。
数年之前,华为就投资4000万美元,开始建设O3伙伴服务平台。O3平台以“三端一体”架构,把伙伴从“找知识、做作业、调能力”三件事,拆成三个“一站式”入口,形成一条从学习到交付再到创新的完整飞轮。
除此之外,华为还在线上建设了“智能客户服务中心”、“交付作业平台”,在线下建设“地市”和“区县”,两级服务运营中心。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的协同,华为可以面向合作伙伴的“组织”,进行服务赋能,“伙伴+华为”更可因此,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一致性的服务体验。
而且现在看来,这就是华为最好的选择,也是华为唯一的选择。
发布于:北京市广盛网-258家场外配资名单-最大最正规股票配资-配资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